催熟西红柿能吃吗?关于西红柿的安全问题你需要知道这些******
西红柿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餐桌上颇受欢迎的一道食材。不过,西红柿也被各种流言缠身,网络有传言称“催熟的西红柿不能吃”“泛青西红柿有毒不能吃”,一起看看这些关于西红柿的谣言。
被催熟的西红柿食用安全吗?
谣言:随着技术发展,有些种植者在种植西红柿的售后会使用催熟剂,网络有说法认为,催熟的西红柿会影响身体健康。
真相: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文章称,人工催熟技术在果蔬农业领域广泛使用,尤其是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人工催熟的目的是加速果蔬生长和成熟,果蔬待充分成熟再采摘不利于长期保存和远途运输。乙烯利是最常使用的催熟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种植者只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使用,生产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西红柿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另外,乙烯利易溶于水,消费者购买西红柿后食用前用清水浸泡冲洗就可以去除表面残留的乙烯利。
未成熟的泛青西红柿能吃吗?
谣言:网络有流传,未成熟的泛青西红柿含有毒素不能吃。
真相: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科普文章称,未成熟的西红柿中含有一定的龙葵碱,龙葵碱是一种有毒的生物碱,摄入体内后会对肠道产生强烈的刺激性,还会对动物的神经中枢产生麻痹作用,所以,未成熟的泛青的西红柿不建议食用,食用时最好选择成熟西红柿。
尖头西红柿是激素使用过量影响健康?
谣言:有消费者认为,尖头西红柿是激素使用过量,长期食用会中毒。
真相: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番茄研究室副研究员胡志峰在腾讯较真平台发文称,尖头西红柿可能是品种不同或是生长过程中出现畸形,目前没有研究证明食用尖头西红柿对人体健康不利。
走向智能 迈向纵深******
作者:叶明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在过去一年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让媒体持续融合发展在参与社会公共治理进程中更加凸显自身价值,在内容、技术、体制机制、行动路线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也继续朝着更加深入、务实的方向迈进。
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实践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可能。一方面,主流媒体全面加强可视化内容生产,借助各类传播渠道和传播契机,在政务信息传播、网络直播带货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比如,以中国长安网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粉丝量破千万,以四川观察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运营、推广模式成功“破圈”。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拓展,持续衍生出交叉融合的新样态,借助内容跨界融合占领新的传播阵地,在旅游、教育、扶贫、卫生、科技等领域寻求跨平台、跨行业、跨体制、跨业态的深度融合,通过次元破壁实现多维突破。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湖北打Call推出的“小朱配琦”公益直播带货,《人民日报》与“丁香园”联手打造“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地图”,这些都成为主流媒体创新融合方式的生动注脚。
另外,新技术在内容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抢眼。其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把AI、5G与全息成像技术相结合,打造了3D版AI主播;今年5月,12家省市主流新媒体联合组建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内容真实性与透明性。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融合”已经成为标记当今时代的符号。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融合之路依然道阻且长。尤其,智能技术参与内容生产的深度、大数据对用户个性化识别服务、媒体实现跨界融合的现实行动路径以及在泛媒介环境下与最广泛人群连接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这些,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考验着媒体人的创新和智慧。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12版)